媒体聚焦
电话
+086-023-63670172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媒体聚焦> 正文
这些作品有没有意思?你说了算

“悦来公共艺术展”11月举行,重庆日报记者专访展览规划俞可

2018年10月09日 10:21 来源:重庆日报

    重庆市民将有机会欣赏到一场当代艺术盛宴!9月30日,重庆日报记者从重庆悦来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获悉,由该公司主办的“悦来公共艺术展”将于11月18日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开幕。

    据了解,艺术展邀请到了中国当代艺术领域最杰出的10位艺术家:丁乙、谷文达、刘韡、庞茂琨、宋冬、汪建伟、向京、岳敏君、尹秀珍、张大力(按姓氏首字母排序),他们将带来一场思考城市未来的公共艺术活动。本次展览邀请到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隋建国担任策展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孙振华担任学术主持,四川美术学院教授俞可担任展览规划。

    “悦来公共艺术展”是如何规划的?普通市民欣赏当代艺术很难吗?该如何欣赏?就此,重庆日报记者专访了展览规划俞可。

    让会展和艺术相映生辉

    重庆日报:参展艺术家的选择有何标准?

    俞可:参展艺术家由此次艺术展的学术委员会负责邀请,他们都是中国最近几年比较活跃的艺术家——有的参加过卡塞尔文献、威尼斯双年展、圣堡罗三年展,有的参加过世界重要美术馆的展览。

    艺术家的选择突破了地域限制,其中只有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庞茂琨一位为重庆籍。可以说,这次展览为艺术家提供了交流平台。

    重庆还未举办过真正意义上的公共艺术展。就此次参展艺术家阵容而言,在国内能邀请到这10位艺术家或其中几位同时参加展览,非常难得。

    用公共艺术展塑造城市形象

    重庆日报:何为公共艺术?

    俞可:公共艺术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概念,很难从某个方面去定义它。我们往往看到的是它的外在表现形式:一尊雕塑、一栋建筑,或者是一场演出、一个事件,甚至是一场游戏、一次聚餐都可能被认定为公共艺术。这样看起来,似乎很难找到判断公共艺术的标准。但它有三个公认的基本属性:艺术性、公共性和在地性。其中,艺术性是所有艺术门类所共有的;公共性则强调艺术作品和公众之间的交互,让人身临其境体会艺术的创造力,以“制造相遇”、让公众“走进”艺术作品为前提,消解艺术家和公众之间的鸿沟;而在地性则强调艺术创作和社会、历史情境之间的文脉关系,突出艺术在社会中的功能和意义。

    公共艺术作品不用放置在美术馆,而是要融入当地文化,或与其进行对话的作品,它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了解,这是公共艺术和其他艺术门类根本的区别。

    公共艺术是一种用艺术的语言和方式解决公共问题的创作方式,它希望公众“走进”作品,强调公众参与对话。

    重庆日报:重庆为什么需要公共艺术展?

    俞可:重庆是中国西部唯一的直辖市,户籍人口3390万人。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迫切需要拥有与其经济体量和地位等相匹配的艺术展览来塑造它的文化形象。当然,今天重庆各大美术馆、博物馆举办的展览水平越来越高,这是很好的趋势。但实事求是地说,进美术馆、博物馆欣赏艺术品的市民比例还相对较少。让艺术“走进”千家万户,是艺术家的责任。

    10件作品将永久驻留重庆

    重庆日报:市民如何欣赏公共艺术作品?

    俞可:艺术家仅仅是创作了艺术作品,并进行展出,有没有意思、有没有意义需要公众来评判。在欣赏作品时,不要事先放大自己和作品之间的距离,只需要认真感受即可。我认为,可以把欣赏公共艺术作品的经历当成体验艺术的机会,靠近它,就够了。

    重庆日报:公共艺术展能为重庆带来什么?

    俞可:提升重庆的文化软实力,需要突破地域化的限制。首先,艺术展可以为市民提供欣赏杰出艺术作品的机会。其次,它能促进城市品质提升,为城市建设、文化旅游带来重要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10位艺术家创作的作品将永久性地安置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及周边区域,这可以提升城市艺术气息。每当夜幕降临,经特殊设计的灯光会照亮艺术作品,在夜晚观赏或许效果更佳。

    重庆日报:艺术展筹备情况如何?

    俞可:艺术家正紧锣密鼓地进行创作,11月18日,市民就可以到重庆国际博览中心欣赏到这些艺术作品。当天下午,重庆国际博览中心还将举办题为“公共艺术与社会参与”的论坛。

编辑:陈雅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