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动态
电话
+086-023-63670172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集团动态> 正文
那浓浓的乡愁 是余光中记忆里最美的悦来场

2018年12月14日 10:21 来源:悦瑞文旅公司

    2018年12月14日,是著名诗人余光中逝世一周年的日子。提起余光中,大多数人最先想起的便是那首家喻户晓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乡愁》的原型就是重庆的悦来场。

    有一种乡愁叫做“重庆”

    在余光中先生心中,“乡愁”有着具象化的名字——“重庆”。这里曾是余光中先生少年时,生活过七年的地方。这里是先生儿时记忆的承载,是一生都铭记于心的回忆。在重庆的七年时光,余光中学会了一口流利的重庆话,也养成了爱吃辣的习惯。他始终记得,不会重庆话的孙老师,他也记得家里常煮火锅,用辣椒熬汤,煮上一点菜,就成为了终生难忘的佳肴。

    余光中先生曾说过,“在重庆的7年,深深留在我的心底,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夜夜听到嘉陵江的流水声。”

    有一种童年叫做“悦来场”

    1938年的夏天,余光中跟随家人迁居重庆,在悦来场的朱家祠堂一住就是7年。祠堂前的土坪,江边的一排橘子树,盘根错节的老黄葛树,组成了他童年的整个天地。

    12岁的他,进入南京青年会中学(从南京迁到重庆)念书。从朱家祠堂出发,他要沿着嘉陵江走上五里路,经过盘旋的山路,绕过几个山丘,再踏沙而行,共计走上约10里路,才能够看到坡顶的悦来场。求学虽苦,但他每天都乐在其中,晚饭后,他会和三五好友一起,哼着歌在路上散步,享受难得的逍遥闲适。

    1945年,余光中从朝天门乘船离开了重庆,回到南京继续求学,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一别,就是60年。

    有一种喜悦叫“重逢”

    离开重庆,对于余光中来说是一种无形的折磨。午夜梦回,他总能记起漫步过的嘉陵江,与同伴在江边的烧烤,朱家祠堂门前的橘子果香。这段浓重的乡愁在2005年的时候,终于化为了重逢的喜悦。2005年10月23日,余光中回到了山城,重游“悦来场”。

    江边洗衣的妇女,嘉陵江边的青石板老街,甚至是老式的旱烟,都让他找到了归属感。他取走了祠堂的一片青瓦,说要永远珍藏。在悦来老街的老茶馆,余光中还见到了同班同学朱伯清,喝着嘉陵江水冲泡的盖碗茶,共话着当年的青葱岁月。他感慨地说自己一半的才气都是悦来场的山山水水孕育出来的。

    “许多人都认为《乡愁》是为广大海外游子而写,其实我的《乡愁》写的是对重庆的思念。”余光中先生生前曾透露其关于乡愁的“秘密”……这段绵延数十年的乡愁,蕴含了先生对悦来场深深地思念。

    如今,诗人虽已远去,但,诗心与诗作长存。也许在这个时刻,纪念余光中先生最好的方式,莫过于再读一遍他的诗。在读诗的那一瞬间,仿佛看见在嘉陵江边肆意玩耍的少年,与白发苍苍的老者,跨过漫长的岁月,终于在悦来重逢。

编辑:陈雅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