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动态
电话
+086-023-63670172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集团动态 >  正文
悦来珍档④ | 一代名医朱大鑫:悬壶济世,坚守从医初心

2020年08月12日 10:45 来源:悦来投资集团

悦来始建于辽,繁盛于清,这片土地有着厚重的历史,人才辈出、文化底蕴浓厚,这里曾是抗日救亡运动的重要阵地,这里曾留下邓小平的民族复兴的足迹,这里也是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古镇......晚清时期,悦来名医朱大鑫因医术高明、技冠群英,为市民口口相传,津津乐道。

晩清之际,重庆出了一个奇人,名叫朱大鑫,字焕然,咸丰十ー年(1862年)生于江北县悦来场。朱大鑫祖籍沛郡南阳,系明宗族,第三十四世祖朱宣,供职太医院,任贡药监。因甲申之变,挙家迁蜀,遂以医为业,世代相传。朱焕然琴棋书画无一不精,自幼博通经史,一手好文章,唯性情放逸,平身淡泊,不求仕进,虽朝廷遴选人才,多次赐官,均婉辞不就。朱焕然存济世活人之心,病人求治,无论远近,他都出诊,对劳苦病人不仅不收诊费,连药费全免,江北县和巴县的县官,皆以宾礼待之,历任县官都赠给他金匾,加以褒扬。

济世活人,不为五斗米折腰

朱大鑫体胖,喜食肥甘每日必蒸一只蹄膀,蒸得又烟又茸,沾上酱油辣椒末慢慢享用,认为有健脑益智之功。一日,葡萄架下,石桌之上,执杯在手,朱大鑫正一口水酒,一口肥肉,自酌自饮,吃得正香。却被一个蹲在房顶上的泥瓦工,名叫八角钉的看得眼热:“朱六公,你真有福气哟,我这一辈子呵,哪一天要有这样,肘肥蹄吃吃就好了。”朱大鑫放下著,寻声抬眼,看见说话的人在屋顶上,是他请来修房的泥瓦工。朱大鑫见他羡幕神往,欲食不得的神态,不由微笑说:“这好办嘛,明天喊我屋头的,多砍只七星蹄,煨了,请你吃。”第二天,他果然请八角钉在葡都架下,共进午餐。好久没同人共杯饮酒了,那天他请客,兴致特别高,话也多了起来。一句接一句的找八角钉说话。八角钉口里应着,心中寻思道“这一只膀,已够我二天的工钱,他请我同席饮酒,全无主人家的架子,倒像是他多年的好朋友般,这个朱六公呵,难怪别人说他好。”谁知道,八角钉肥肥的吃了一膀之后,连房也不来修了。一打听,才知病倒在床,朱大鑫赶去瞧瞧。八角钉泪眼汪汪的说:“朱六公,我好没福气,羡幕您天天吃蹄膀吃得香,您却好心也请我吃一只,谁知不消化,吃了脱不到手,腹泻,两眼昏花,我命贱罗!”朱大鑫劝慰他说:“呃,这不关事,只因你很少吃大油,偶尔为之,故要换换肠胃,不要紧的。如今肠胃换了,从今以后要经常吃。”这说得八角钉喜笑颜开。

有一天,有一个官派人传唤他,要他去给官太太看病。朱大鑫因其人为官贪邮,欺凌百姓,遂拒不应诊。那个官又派人赠上厚礼,亦被朱大鑫严词拒绝。这官平日作威作福惯了,想不到一个小小老百姓,竟敢不给他面子,不由恼羞成怒,亲赴江北县衙,要县官究办。县官问明是由后笑道:“某大人,你若要办其他人好说,你要办朱大鑫,本官却难奉命。那官问道:“他不过是你治下的一个小小乡民,为何难办呢?”县官又笑道:“某大人,你有所不知,这朱太医,排行第六,一县人均称为朱六公。朱六公在下官治下,却是朝廷倚重的人物,皇上钦赐五品职衔,准其带职为医行业。即是本县礼请他看病,他有时也推辞不来,此公一向如此,某大人何必见怪呢!”那官听后,伸了伸舌头,自找台阶下“原来如此,我另请医生算了。”

一叶知秋,治病需循序渐进

朱大鑫治病,常常是药到病除,但有些病却不是一剂药就能治好的,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性急的病人,却不明白这个道理。有一天,来了一个人,进门就嚷开了说:“朱太医,你这回的药,为啥子不灵啰,你开的药,家母已服了两剂了,病一点都没有松!”朱大鑫起眼看,见是进土何荣楠。他知道此人持オ自高,十分固执,就不打算与他分说,只问道:“你把原方带来没有?”何荣楠:“带来了。”朱大鑫接过处方看,自语道:“时交秋令,我忘了加药引。”一边说一边执笔在处方上批道:“原方加药引,一秋桐叶片,速服!”第二天,何进土置酒席相邀,席间,一再称谢说:“朱太医,你最后这剂药,神了,真是立竿见影,枪响鸟落。”朱大鑫始终微笑不语。何荣铺进士当场奋笔大书,“一叶知秋”四个大字,精工装被为一副中堂,赠于朱大鑫,以表谢意。事后,朱大鑫对学生说:“何进士母亲的病,必吃三剂才会痊愈,何进士性太急了,不加秋桐叶一片,他不依。其实,加不加秋桐叶一片,于病情毫无关系。”当然,那副'一叶知秋'的中堂,朱大鑫始终没有挂出来。

药不分贵贱,能治病才是好药

朱大鑫遇到一个看完了病,还要不依不饶地扯筋的病人。这个病人,看他的穿着举止,像是一个知书识理,有身份的人。但等到算完药费之后,病人发话了:“医生,我远道来求医,你怎么只开这几文钱的药,就把我打发了,我在长寿,哪一次吃药不是几十上百两银子一剂,都还没把病治好,你这点药钱,还不够打发我的轿夫怎么行呢?”朱大鑫每天的病人很多,登门求医的人,医寓里坐不下都排在街上了,常常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哪能任他这样混闹呢,即是如此,他也不发表态度,只对那人笑了笑说:“药不分贵贱,能治病的,才是好药。你虽然吃过很多贵药,但病没治好,你吃我这不贵的药,对了症,把病治好了,你说说谁的药好呢?”一言点醒梦中人,那人既惭愧又感激,终于道歉而去。

教子有方,以身作则

朱大鑫对子孙的教育是很严格的,曾立下家训:“凡我朱氏子孙,要有人学医,也要有人学药。学医的不能做贪医,学药的不能卖假药。”他曾对长子说:“光洁呀,人活在世上为什么?你想过没有?不是为了钱,不是为了求功名,也不是为了光宗耀祖,更不是为了传宗接代。我活了一辈子,医了一辈子的病,救了一辈子病人的命。只是为了帮助别人,减少別人痛苦,做个医生,不去帮助别人,活起来就没得价值,没得意思,更没得趣味。每医好一个难症、一个怪病,别人打心地里感激你。那种体会比天上掉坨金子在你手头,味道不同得多,简直莫法比。我让你弃医学药,不是让货去挣钱,而是要你与药势不两立。要做到这一点。现必须有高端的见识,宽大的胸杯,有忧国忧民、报效社会和国家的心念。这样的人,オ不枉活在人世,オ会生得有趣,オ能死得安心,オ有价值,オ不枉变一回人ーーオ算成人一一成为有人格的人。在朱大鑫以身作则的训导下,他的子孙都很有出息。其长子朱光洁创办了名震重庆药界的中药百年老店“锡褀生”。次子朱光清继承父业,也成为江巴两县知名的良医,且深为巴县县长礼教。

朱大鑫于民国十年辛西八月十七日在江北县逝世。享年六十岁。江北县举人代祟佩撰写像赞曰:“紫阳贤裔、焕然有文、音韵丝竹、画写烟云;岐黄妙术、退尔传闻、风薇已渺、我思古人。”


本文综合整理自: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学习及文史委员会.重庆文史资料(第四辑)、渝北区政协文史学习委员会.渝北文史资料(第八期)
编辑:夏敏